Warning: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git_reset_password_message - assumed 'git_reset_password_message' (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 in /www/wwwroot/www.hongsongkeji.com/wp-content/themes/themes/Git-master/functions.php on line 2369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北京真人外教一对一_外教英语一对一补课_在线视频英辅导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姝怡 张小红 74次浏览

    Warning: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git_esc_callback - assumed 'git_esc_callback' (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 in /www/wwwroot/www.hongsongkeji.com/wp-content/themes/themes/Git-master/functions.php on line 1130

    摘 要: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可以拓宽教师知识获取途径,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进而提升高校的整体知识创新水平。为此,着重从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和共享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高校应通过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知识共享能力、营造信任包容的组织文化、建立扁平组织结构等措施促进教师知识共享行为。

    关键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共享主体;共享客体;共享情境

    知识共享是个体自愿将其所拥有的独特知识和经验提供给其他社会成员的行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高校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只有提高教师素质,不断创新并获取知识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知识共享对高校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能够在高校教师间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不但可以提高其个人教学和科研能力,而且能够通过教师间的互动,扩散到学校各个组织层面并被广泛吸收利用,产生知识增长和创新效应[1],从而提升高校的知识创新水平。

    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研究已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但相对于企业层面的研究而言尚不够成熟,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还缺乏系统、完善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从知识特性、共享主体、共享情境三个方面,系统分析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这对于丰富高校知识管理理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并最终提升高校整体的创新水平和竞争力,必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高校教师知识的一般特点

    高校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资源,主要包括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如教学内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心得体会、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科研灵感、专业直觉、感悟、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服务模式等[2]。高校教师拥有的知识通常体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内隐性。高校教师拥有大量隐性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具有个性化特征并依附于特定情境,难以被明确、直接地表达或简单复制。而这些隐性知识又通常是具有较高价值的教学技能、科研成果或前沿学术知识,对于教师个体、团队乃至整个高校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二是差异性。高校教师通常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个性特征,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通常具有显著的差异。即使在同一领域、同一院系或学科内,教师的知识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在不同院系之间则体现得更为明显。三是创新性。高校教师通常掌握复杂且较高层面的专业知识,而这正是知识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基础。教师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但通过彼此间的知识交流和互动,个体知识存量会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思维的碰撞,教师可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且最终将个体知识扩散到组织层面,从而实现高校整体的创新发展。

    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知识共享也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根本条件。然而,在教师间进行知识共享却并不容易实现。2005年,一项对马来西亚17所公立大学的研究表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氛围很低,只有29.4%的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有积极共享的观念[3]。基于此,有必要对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及其深层次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1.共享主体

    第一,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众多学者已经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正向影响,足够的知识共享意愿有助于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然而,大多数知识拥有者并不愿主动同他人分享高价值的关键性知识,特别是当知识的价值与高校教师的绩效奖励、职称评定和学术声望等利益紧密联系时,共享意愿会进一步降低。因此,高校有效开展知识共享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较完善的保障体系,以充分激发教师个人的共享意愿。

    第二,知识拥有者的转移能力。知识拥有者的转移能力决定了其能否对自身知识作出准确、清晰的表达和阐释,并尽可能地选择便于知识接收者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与互动,进而内化为知识接收者自身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并依赖特定情境,势必对知识拥有者的转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外化能力,即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后向他人传播的能力,对隐性知识的编码、表达能力越强,教师间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越好。

    第三,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科恩和利文索尔(Cohen and Levinthal)的研究认为: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就是对外界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以及应用等不同环节的能力,并且个人的吸收能力是形成组织吸收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个人的吸收能力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吸收能力,进而影响高校知识创新活动的展开。此外,个人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取决于已有知识存量。通常情况下,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存量越高,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就越强。高校教师应当在不断增加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对外界知识进行有效转化、整合、创造,以此来提升知识价值。

    2.共享客体

    毋庸置疑,知识特性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更加难以被表达,因而也更不容易实现共享。高校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往往是来自于长期独立的学习、思考和教学经验,多属于隐性知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这些知识单纯依靠文字和语言是难以完整、准确表述的。即使教师愿意把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由于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使得教师缺乏共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知识本身的隐性特征给知识共享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共享情境

    目前,学术界关于共享情境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共享情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任、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

    第一,信任。对组织而言,其内部成员要实现资源共享,基本的前提是彼此间存在足够的信任。合作双方的信任度越高,成员之间的自愿合作就会越多,从而更易于实现知识共享。在认知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教师彼此形成人际信任[4]。具体到高校,教师往往更乐于与信任的其他知识接收者进行知识共享。雷志柱(2013年)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越高,知识拥有者越乐于共享隐性知识;制度信任对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5]。因此,要促进知识共享行为,高校应主动营造信任的氛围。

    第二,组织结构。科层制组织结构往往导致知识交流、共享渠道不畅、信息传递速度过慢等问题。现阶段,国内高校大多根据学科来划分组织结构,各个院系负责本院系的教学、科研等活动,这显然从客观上阻碍了不同院系和学科之间教师的互动式交流,而隐性知识恰恰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中才得以传递和共享的。因此,现有组织结构使得教师间的交流与科研活动仅限于小范围内,不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第三,组织文化。组织的文化建设并非短期形成,而是经过长时间建立起的成员集体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组织文化会促进成员间的信任,激发组织成员的集体认同感与和谐关系,从而增强其共享知识的意愿。如果高校文化是积极开放的,文化氛围融洽,教师就会发挥主动精神,乐于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如果高校文化是消极封闭的,则会缺乏凝聚力,导致教师知识共享的意愿减弱,知识共享就更为困难。

    促进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对策建议

    前文着重从知识共享的主体、客体和情境等不同角度切入,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其中,知识的隐性特征及科层制组织结构制约高校教师知识共享,而其他因素,如知识拥有者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知识接收者的吸收能力、信任、积极的组织文化等则属于影响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措施,促进高校教师知识共享活动的展开。

    1.建立知识共享的相关机制

    知识共享意愿是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如果知识拥有者拥有较强的共享意愿,那么知识共享就更容易实现。但是,知识共享不应是知识拥有者单方面的付出,也不应是知识接收者单方面的获取。为了促进知识拥有者形成更强烈的共享意愿,高校应努力采取多种措施构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教师进行共享激励[6]。一方面,可以借助物质激励,如通过建立知识共享绩效考核制度来鼓励教师传播隐性知识,不断引导其实施知识共享活动;另一方面,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知识提供者获得尊重和肯定的愿望,通过公开表彰、嘉奖等手段,增进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师自愿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

    2.提升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综合能力

    高校教师要有效提升知识共享能力,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参加知识、技能的学习及培训,以此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存量。知识拥有者应提高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以便知识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传递给知识接收者。同样,知识接收者应当增强自身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外界知识内涵深刻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及技能。笔者建议,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体系的便利,通过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体,筑建起知识共享的广阔平台。

    3.营造信任包容的高校组织文化

    和谐的组织文化可以提升教师彼此间更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知识共享结果的良性预期。因此,高校内部要构建共同的愿景,积极倡导知识共享的思想理念,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营造和建立信任融洽、开放包容、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倡导学术交流与争鸣,鼓励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从而为高校教师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能够通过管理层次的减少,最大限度地确保知识信息的完整、真实,同时提高知识传递速度,这也是促进知识共享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校应建立起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沟通效率,使知识的传递更加通畅。此外,鉴于高校不同部门、不同院系之间的独立性,应当重视彼此间的横向沟通与交流,加强合作,从而为教师共享知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作者:王姝怡  张小红,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系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高校智力资本向企业转化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CIT&TCD20180314);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基于知识的北京高校智力资本创造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BIPT-BPOAL-2015);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YB20180402 )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世平,胡艳军.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69-72.

    [2]周慧霞,张文彦.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开发共享策略研究[J]. 江苏高教,2010(2):86-88.

    [3]M. Sadiq Sohail, Salina Daud.Knowledge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erspectives from Malaysia[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9,39(2):125-142.

    [4]石艳.教师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信任与社会互动[J].教育研究,2016,37(8):107-116.

    [5]雷志柱,周叶玲.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7):67-69.

    [6]李作章,刘学智.知识管理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知识共享中的博弈与协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88-92.

    《北京教育》杂志

    ,

    在我高中的这最后一年里,学霸君1对1的老师成为了我最好的伙伴,我们一起携手作战,在阳光明媚的白天和暴雨连绵的夜晚,在无数个被知识点和习题盖过的每天,累积出了我傲人的成绩,这份成绩不只是我的努力,更是学霸君1对1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得来的,在我无数次被停滞不前的成绩打压的丧失信心时是他们扶持我一步一步走下去的,感谢一起奋战过的学霸君1对1的老师们~

    ,

    我本身是语文老师,孩子现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喜欢先看看学霸君的美文赏析。毕竟语文功底是一天一天锻炼出来的,欲速则不达,只要孩子肯学,我觉得通过学霸君学习美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