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git_reset_password_message - assumed 'git_reset_password_message' (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 in /www/wwwroot/www.hongsongkeji.com/wp-content/themes/themes/Git-master/functions.php on line 2369
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与中国一流大学的角色和使命 北京真人外教一对一_外教英语一对一补课_在线视频英辅导

    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与中国一流大学的角色和使命

    作者:李尧星 杜津威 118次浏览

    Warning: Use of undefined constant git_esc_callback - assumed 'git_esc_callback' (this will throw an Error in a future version of PHP) in /www/wwwroot/www.hongsongkeji.com/wp-content/themes/themes/Git-master/functions.php on line 1130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更趋蓬勃发展。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大学最主要的是参与人文交流。横向看,世界各大国的一流大学无一不是各自国家对外交流的有力支撑;纵向看,中国的一流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始终活跃在中外文明对话第一线。近年来,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的举办,更提升了中国大学的全球声誉。但是,人文交流在学术层面还是一个新命题,研究有限,与大学结合得更少。当前,面对正经历前所未有变化的世界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的历史契机,中国一流大学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使命担当,将参与人文交流与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机结合,以持续有效的行动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也是一国一域的文明之花。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大学输送人才、贡献智慧、搭建平台、传播共识,扮演着先锋和生力军的角色。在此过程中,人文交流的成果也不断地与大学的教学、科研产生有形无形的联系,反哺大学的创新进步。

    中外人文交流的发展进程

    在中国,“人文”的概念古已有之。西周《易经·贲卦》中记录:“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其中用“人文”强调天道之外,还有人伦,还要推行文治教化。后来,程颐(宋代)对此解释:“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2]也就是说,人文即“人之道也”,更清晰地阐述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流转都需要以人文为基础的文明秩序作为有效支撑。

    人文交流,指的是思想、价值和文化的对话,主体可以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也可以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被反复引用的古语“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其内涵传达的正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可以说,人文交流在中国有深远的传统,一直以来创新的是形式,核心内涵则始终延续不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人文交流一度以“人文外交”“人民外交”“公共外交”等形式,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和亮点特色。人文交流始终得到最高决策层的重视和参与,毛泽东和周恩来“以民促官”思想、邓小平“民间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理念等都是例证。人文交流与经济合作一道,被当作中国对外交往的两翼,甚至是与尚未建交的国家,往往还先通过人文交流铺路,为其他方面的联系准备条件。中美关系、中日关系都得益于此。曾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的约翰·理查森记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时说:“尽管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明显依赖于交流之外的因素,然而,一个由两个社会的学术和文化联系编织成的有力的和正在壮大的网络将继续培育这一进程并使其完全实现”,[4]充分彰显了人文交流的先锋作用。

    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风靡全球的“软实力”概念,另一位学者亨廷顿提出“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并对文明冲突与秩序重建展开论述。这些新理念在中国同样引起高度关注,学者们在研究概念的同时,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外人文交流的历程做了总结。近年来,中国分别与美国、俄罗斯、欧盟、印尼等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还大力推动在俄罗斯、美国、法国等举行“中国文化节”“中国年”活动,中外人文交流事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开启了新局面。

    当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中,人文合作是前提和基础;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人文交流是重要组成。2017年7月,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5]人文交流理念正被贯彻到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为对外互联互通奠定民意和社会基础。

    中国大学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大学与中外人文交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既是大学的角色和使命使然,也得益于独特的资源和优势,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长足发展的必要。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观察:

    第一,参与人文交流是大学十分重要的使命。无论中外各国,服务国家都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人文合作既可以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也能成为维系人民友好的纽带,符合国家的长远需求。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落实,中外人文交流越发频密,需求更大,影响也更深远。相应地,中国大学更多、更深入、更活跃地参与其中势所必然。

    第二,人文交流的人文内涵在大学有着深厚的基础。人文交流的核心是人文,是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对话。一方面,这与高等教育的内容高度一致;另一方面,大学是涵养文化与价值观之地,集一国文化之大成,且有持续研究,在相关领域很有发言权。大学的参与,能够有效开辟政府对话之外的第二轨道交流,突出民间色彩、民间参与和民间互动,能够直接影响国外受众和机构,改善、更新他们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国家形象的观感,使我国的对外交流更具亲和力,达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三,大学具有推动人文交流的独特资源。大学的资源首先是人才,接受高水平教育的、具备高素养、高素质的师生学者都是人文交流的重要主体。他们如何交往对话,直接决定了人文交流的成效和高度。大学的资源还有信息,在以人文为主旨的、宽松的、国际化的校园内,各种文化信息最容易汇聚并首先在此交融。前沿科技与思想是大学的第三项资源,不仅能够充实人文交流的内涵,而且延展了广度。在大学内部及以大学为主体筹建的智库、论坛及开展的文化节,还为人文交流提供了直接平台。

    第四,对外人文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大学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加快创建“双一流”的内在要求。参与人文交流,有助于借此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促进中外大学在现代大学治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相互取长补短。同时,相关对话还将推动大学进一步开展人文和科学研究,反哺大学发展。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大学参与人文交流。2016年,中央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丰富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6]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11月,教育部成立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进一步做好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外人文交流。

    中国顶尖大学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的现状

    1950年9月,33名留学生入学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这是新中国接收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和清华在参与中外人文交流方面开始得早、投入得多,经验丰富,也在持续创新,整体水平稳居中国大学前列。

    第一,响应国家战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北大和清华各有丰富的参与形式:北大开设“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系列公共课程,还先后成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中心、“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丝路沿线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等;清华制定全球战略,“一带一路”沿线院校成为重要伙伴,还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本科培养项目,举办“一带一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峰会等。

    第二,培养国际化人才。青年学生是推动人文交流的生力军。一方面,北大和清华继续打造中国学生海外学习项目集群,提供暑期学校、实验室和国际组织实习、毕业设计、社会服务等平台,还建设了学习中心、实习和社会服务基地。2016年,北大仅本科生外派规模就达1,960人次。[7]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留学机会。北大先后启动“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项目和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每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人次留学生进入北大。[8]2017年,本科国际学生招生中,清华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就开展了近30场宣讲。清华还启动苏世民书院,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等国际人才培养项目。

    第三,推进联合科研。2017年,在北大的外籍专家达800多人,形成了以“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等为塔尖,以“教育部学校特色”“北大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等为塔中,以200余个常规项目为塔基的引智梯队。[9]以北大天文学科为例,有三分之一的教师为外籍,二分之一的博士后为外籍,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者来访,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更是按照国际化模式运行。[10]2016年,首届中以创新论坛在清华举办,2017年,清华还在欧洲首设教育科研基地,全球创新学院首栋教研大楼也在西雅图落成。

    第四,传承和推广文化。北大精心打造汉语慕课(MOOCs)课程和海外孔子学院,其中,承办孔院10所、孔子课堂46个,横跨欧亚非大陆。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北大连续举办十五届北京论坛,还举办世界艺术史大会、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中美青年创客峰会等,接待沙特国王、韩国总统等到访。清华也举办了六届世界和平论坛,接待印尼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等的访问。这些活动既树立了两校的品牌,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风情。

    第五,持续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北大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38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双边交流关系,[11]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一流大学结成战略伙伴。北大倡议成立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参与筹建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深度参与东亚研究型大学联盟及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此外,还建立国际咨询委员会,邀请各国精英帮助北大与全球建立和发展合作。2016年,清华参与主办了首届中以大学校长论坛、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成立仪式暨中英大学人文与智库对话。2017年,倡议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峰会也顺利举办。

    通过多年的布局和工作,北大和清华不仅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参与者,而且是有力的建构者、创新者,是中国一流大学参与人文交流的重要范本。

    中国一流大学参与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新路径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联系日趋紧密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从中国发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改革与开放持续深入,承担的国际义务多且重,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第一,紧跟国家战略,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第一导向。人文交流是富有战略远见的民心工程,大学参与人文交流,既要思考当下,也要着眼长远。所谓“长远”,就是要把大学的国际合作置于国家对外交往和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中加以谋划,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目标,把人文交流作为一项战略性、常态化的工作紧抓不懈。

    中国的一流大学还要率先作为,做到带头引领。要抓住“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机遇,进一步明确中心工作和外延任务,有效统筹校内、校外两种资源;要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推动人文交流渠道更加多样、平台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还要着重与“一带一路”倡议等主动对接,强化与沿线和周边国家的合作。

    第二,紧抓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核心工作,夯实人文交流根基。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大学逐步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跨文化交流四大职能,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始终是大学立足的根本,是一切职能的基础。在参与人文交流过程中,大学首先要做好的依然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一方面,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大力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提升中国青年英才跨文化交流和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树立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要继续创新来华留学项目,办精“燕京学堂”“南南学院”“苏世民书院”等特色品牌,培育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国情、积极传播中国理念的知华友华领袖。① 同时,集中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研究力量,就全球热点问题展开攻关,诞生更多有建设性、前瞻性和吸引力的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充实人文交流的内涵。

    第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内容,传播中国声音。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些富有广度和深度的文化资源是我们足以使用的宝贵财富。

    只有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中外人文交流中增强中国形象的感召力、亲近感。要不断研究,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提炼理论和方法;要将其融入校园生活,将大学打造成实质性的传扬文明、交流才识、发展友谊、促成合作的国际平台;要鼓励专业化团队参与项目运作,将五花八门的活动系统化、规范化,促成富有意义的大学实践;要继续办好北京论坛、世界和平论坛等重大活动和孔子学院等项目,为全球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创造更多机会。

    第四,同步深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话语权。一方面,伴随人文交流深入发展的大潮,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另一方面,全球竞争日趋多元和全方位,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命题,中国大学要勇于提出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检验的大学理念,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国家推进人文交流的战略部署,对中国大学而言是重大的历史契机。中国大学要将参与人文交流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效结合,探索实现二者同步前进的现实路径;要依托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优化大学的全球布局;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组织、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在协同合作中互学互鉴;要支持更多学者参评国际奖项或担任国际职务,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同时,还要研究高等教育参与人文交流的经验成果,指导今后更多的实践。(作者单位:李尧星,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杜津威,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

    注释:

    ① 2017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回信中强调:“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各自国家改革发展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周易通释[M].兰甲云,译.长沙:岳麓书社,2016:88.

    [2] 赵强海.周易今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211.

    [3] 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52.

    [4] 毛瑞鹏.关系正常化与人文交流—建交前后中美关于人文交流的磋商[J].美国问题研究,2016(1):33-45,183-184.

    [5] 中国政府网.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21)[2018-05-01].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1/content_5249241.htm. 

    [6]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6-04-29)[2018-05-0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9/c_1118775049.htm.

    [7][8][10][11]北京大学.“扎根中国,面向世界”—北京大学五年来国际交流及社会服务成就回顾[EB/OL]. (2017-10-26)[2018-05-01].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7-10/26/content_299723.htm.

    [9]北京大学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规划(2016-2020年)[R].北京大学,2016.

    《北京教育》杂志

    ,

    学霸君竟然也有古文功能,有的时候我不在家,孩子自己背诵古文,她还把录音发给我听,每一次孩子背诵完之后,就会和原文进行对比。我是学理科的,对于古文实在是学不来,学霸君还有整体的理解与赏析,这一点真的很赞。

    ,

    我也是之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头一次听说学霸君1对1。朋友说孩子用了学霸君1对1之后成绩提高很快,于是我就怀着好奇心去官网看了介绍,还拉着孩子试听了一节课,孩子听完了说这个老师讲的真好,收获很大。我想既然对孩子学习有帮助那就给孩子也报一个,没想到后来还是多亏了学霸君1对1,我家孩子才能考的那么好。


    喜欢 (0)